热电阻和热电偶在回路中如何接线、校验及故障
作者:VSport
时间:2025-11-15
浏览:
来源:VSport体育

在生产现场,温度是关键工艺参数,常用的温度传感元件主要有热电阻(RTD)和热电偶(TC)。下文对两者的工作原理、结构特征、优缺点、故障诊断、安装要点及选型方法进行系统梳理,便于对比与应用。
一、热电阻(RTD,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)
1. 原理与特性
- 基于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温。通常作为一次元件,将温度信号通过导线送到二次仪表或变送器,输出与温度成比例的信号。铂电阻元件 Pt100 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。
- 常用工作区间多在中低温段,测量精度高、稳定性好。铂热电阻的测量精度通常最高,且可作为标准基准仪。现阶段常用材料还包括铜、镍等,但铂、铜为主,亦有镍、铑等材料。
2. 结构与接线
- 引线制式有两线、三线、四线三种。三线制在成本与精度之间找到平衡,常用于不对称电桥的测量回路中,能抵消导线电阻对测量的影响。
- 三线制的工作原理:有一根公共线为供电/供电端,另外两根分别连接热阻所在桥臂及相邻桥臂,用以抵消导线电阻带来的误差。典型颜色分配可为:公共线(红)、工作线(黑)、补偿线(白)。
- 实际接线要点:导线要与被测介质紧密接触、与接线端子紧固、极性正确,且避免导线受损、过度弯折。
3. 信号输出与变送
- 热阻信号通常通过温度变送器转换成标准4-20 mA电流信号,便于远距离传输给自动化系统。
4. 性能对比
- 优点:精度高、线性输出好、漂移小、稳定性强、可长期提供高分辨率测量;适用于对温度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。
- 缺点:响应速度相对热电偶较慢、结构和体积通常比热电偶大,成本高于简单热电偶。
5. 典型数值与换算要点
- 常见的 Pt100 标称在0°C时阻值为100 Ω;温度与阻值的近似关系可通过分度表查询,典型点:50°C 左右阻值约为119.4 Ω,100°C 左右约为138.5 Ω。
- 近似线性关系:在常温段,阻值随温度的变化约为每升高1°C,阻值增量约0.385 Ω(针对 Pt100 的典型特性)。
6. 维护与检测要点
- 外观检查、阻值测量、绝缘电阻检测、动作试验等多方面综合评估,确保测量端与被测介质充分接触、导线与接线端子良好、绝缘完好、无明显干扰。
- 常用故障排查包括短路、断路、潮湿、接线盒问题、补偿导线绝缘损坏、冷端位置异常等,处理方式包括更换元件、重新安装、更换补偿线、重新接线等。
二、热电偶(Thermocouple,TC)
1. 原理与应用
- 基于热电效应(Seebeck 效应):两种不同金属在温度差作用下形成热电势(毫伏级),通过测量热电势即可推算温度。热电偶为一次仪表,能直接测量温度并输出信号,适用于高温场合。
- 热电偶通常由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组成,若两端温度存在梯度,则回路中会产生热电势,大小与材料、两端温度差相关,与形状尺寸无关。
2. 分度号与材料
- 常见分度号包括 K、J、E、T、N、S、R、B 等。其中贵金属对(S、R、B)用于高温场景,廉金属对(N、K、E、J、T)在中低温区应用广泛,T 型在低温区域精度较高。
- 热电偶的冷端需要温度补偿,以消除冷端温度变化对测量的影响,补偿导线具有与热电偶匹配的热电特性,常用于将冷端信号传至测量端。
3. 结构与安装
- 热电偶在外形上差异较大,但基本都包含感温元件、绝缘套管、接线盒等部件。由于其是无源传感器,无需外加电源即可工作,便于在炉膛、管道、烟道等高温部位直接测温。
- 常见装配方式包括无固定、螺纹式、法兰式、保护管式等;在高温、低压力、或高压差场景中,可采用浅插或热套式结构以提升可靠性。
4. 冷端补偿与信号传输
- 冷端补偿通过专用补偿导线实现,将热电偶冷端延伸至恒温、低干扰区域,以便将热端温度与热电势传递到显示或控制仪表。
- 热电偶输出为微小的热电势(mV级),需要高精度的二次仪表和良好的屏蔽、接线管理,以降低干扰对测量的影响。
5. 双元件接法(在同一系统中应用两支热电偶时的两种并联/串联接法)
- 并联接法:两根热电偶及其补偿导线的同端并联在一起,另一端分别接入热电偶与调节仪器。优点是连接简单、抗干扰强,但可能引起温漂。
- 串联接法:首尾相连两根热电偶及补偿线,再将两端分别接入热电偶与仪器。优点是稳定性好,连接较复杂,干扰敏感性相对较高。
6. 安装与选型要点
- 选型要综合温度范围、精度、响应时间、空间可用性、腐蚀环境及成本等因素。
- 高温场景(通常>500°C)优选热电偶;中低温且对精度要求较高时优先考虑 RTD;对快速响应要求较强的场景多选热电偶。
- 测量点一般分“点温”与“面温/空间平均温度”,热电偶更适合点温,RTD对均匀表面温度测量更稳健。
7. 安装要点
- 测点选在能与被测介质充分热交换的位置,尽量避免阀门、弯头、死角等影响测量的部位。
- 保护管长度、插入深度要合适:在管道中心测点、深度示例等,根据工况确定;高温高压场景可采用浅插或热套结构以降低阻力和断裂风险。
- 安装时应确保接线盒朝下、出线口朝下,以防密封不良造成端子短路;确保线路有足够空间便于检修和维护。
- 现场若为需要远距离传输,需选用带有合适补偿导线的热电偶,并注意极性与颜色标识。
8. 常见故障与排查要点
- 热电势偏低:可能原因包括热电偶内部短路、潮湿、补偿导线绝缘损坏、热端腐蚀、冷端温度异常等。排查时应逐项检查连接、绝缘、冷端位置、以及是否需要更换热电偶或补偿线。
- 热电势偏高:可能原因包括型号不匹配、补偿线不符、热电偶电极变质、接线错误、安装位置不当等
VSport。需核对分度号、重新接线、检查绝缘及保护管状态。
- 指示不稳定或断续:热电偶接线柱接触不良、回路断路、干扰信号进入、补偿线接地问题等,需重新紧固、排除干扰、更换部件。
- 具体诊断步骤可包括替换同类型热电偶、测量端阻值、检查接线盒、对照分度表与毫伏-温度关系等。
三、热电阻与热电偶的对比要点(选型核心)
1. 测量范围与耐高温
- 热电偶:量程宽,可在高温环境下使用,适合炉膛、锅炉、燃气管道等高温场景。
- 热电阻:适用于中低温,极高温场景不适用或需特殊材料。
2. 精度与稳定性
- RTD(热电阻)通常具备更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,漂移小,线性输出好。
- 热电偶精度一般低于 RTD,需要冷端补偿,且长期漂移相对较大,需要定期校准。
3. 响应与结构
- 热电偶响应快,结构简单,便于在狭小或远距的场景测量。
- RTD 响应较慢,但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更好。
4. 成本与维护
- 热电偶通常成本较低,但需定期校准与维护,长期总成本可能增加。
- RTD 成本相对较高,但维护较少、精度更高,适合对质量要求高的场景。
5. 信号输出与传输
- 热电偶输出微小的毫伏信号,需高质量的二次仪表和良好屏蔽。
- RTD 输出电阻信号,常通过变送器转成4-20 mA,利于远距传输。
6. 外观与识别
- 外观差异可通过头部尺寸、引线数量、标牌信息等区分。RTD 常为三线制引线,热电偶为两线制并有极性标识。
四、安装与现场实施要点
- 选点与插入深度:确保被测介质与测温元件充分接触,核心部位避免死角;管道直径、温度等级、介质性质等均需纳入考虑。
- 保护管与密封:在高温或腐蚀环境中,选择合适的保护套管并确保密封性,避免泄漏、污染或热损失影响测量。
- 电气连接:接线盒朝下、出线口朝下,极性正确,线径、屏蔽、接线强度符合现场要求;必要时进行防振设计。
- 现场调试:安装后进行外观检查、阻值/绝缘测试、冷端补偿校核、以及与DCS/PLC等系统的信号对接测试。
总结
热电阻与热电偶各有优势与局限,选型与安装应综合考虑温度范围、测量精度、响应速度、系统结构、成本与维护要求等因素。合理的点位选取、正确的接线、可靠的冷端补偿与稳定的信号传输,是确保温度测量准确性与系统可靠性的关键。若需在现场应用中进一步优化,建议结合具体工况进行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与试验验证。